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一、设计理念《在烈日和暴风雨下》编排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激发对新社会的热爱。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意。2、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课文,分析情节结构。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三、教学重难点: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课明标(2分钟)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祥子。认真学习,交流自己在学习中最有心得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题。找到视频与文章的连接点,为学习下文作铺垫。积累文学常识。(二)自学探究(15-20分钟)1、让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生从课题人手,粗读课文,然后分层。(提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刚好概括了课文的两个情节:祥子在“列日下”和“暴雨下”拉车。)第一部分(第1—6段),写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第二部分(第7一16段),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课文第1—2段写烈日1、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认为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研讨的问题。2、小组讨论,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3、小组商议本小组课堂学习的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书面记录下来。明确重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体会人性美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点,通过交流形成思维互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与理解能力。下的酷热。提问: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天热得发了狂”?提示让学生抓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分别写了马路、便道、动植物以及人的活动。让学生讨论交流。4、让学生默读课文第3、4段,划出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和矛盾心理的句子。讨论以下问题:祥子第一次出车,拉着空车已经感觉到非常热,为什么“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仅仅是因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吗?讨论交流。5、朗读第5段,划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声、色、味的语句。请两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三)精讲点拨(8-10分钟)1、让学生阅读第11段,找出描写风“狂”雨“暴”的语句以及祥子在暴雨中“挣命”的语句。提示:“砸”、四个“不能”、“浇、裹、拽”、“直了直”、“吐出”。“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祥子微微直了直脊梁,吐出一口气。”等。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祥子与坐车人的不同表现。思考:作者写坐车人的麻木、无动于衷、粗暴无礼,目的是为什么?刻画坐车人的冷酷、横暴,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展示了像祥子一样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生存的艰辛、生活的悲惨以及命运的痛苦。⑴从字词、意象、修辞等方面分板块进行整理。⑵回忆本节课的学习步骤和方法,进行总结。⑶自己反思本节课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强化学生对文意、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体验情感。便于学生记忆理解。3、祥子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依然拉车为的是什么?他如此卖命为什么生活还是那么痛苦?为了生活能好一些,他之所以还过着痛苦的生活源于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小结:课文记叙了北京夏季里最热的一天的天气变化,通过对旧社会人力车夫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着拉车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吃人的旧制度的强烈抗议。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对旧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学到了运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四)达标训练(5-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