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宗教改革的背景?生回答后,师概括: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着同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D教皇拿着桶,但奶牛已经骨瘦如柴的倒在了地上。)3、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二、宗教改革概况(一)路德宗教改革简单介绍路德:夏季,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闪电火球落在他脚前,他念1死期临到,扑到在地,大呼圣安娜就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为了守誓言,进入修道院当修士。潜心修道,当他亲临心目中“神圣的罗马城”后,看到教皇及教廷大员们的腐败,大失所望。决定改革宗教。当时德国资本主义一定发展,四分五裂使教皇对德国剥削相当沉重,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而且极大恶化人民生活,矛盾逐渐集中在教会问题上,像火药桶一样一触即发,那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改革呢?1、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下面问题:甲: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乙: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甲: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乙: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问:他们各代表谁的观点?他们观点的分歧点在哪?路德观点哪里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生答:⑴观点:甲是罗马教皇;乙是马丁.路德⑵分歧: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罗马教会“因行称义”:教徒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间接对话得救。路德“因信称义”:教徒与上帝直接对话即可得救。(师解释:义人:灵魂得救的人。信:是与生俱来的,深深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行:善功,圣事)⑶人文精神:“因信称义”把人的灵魂从神职人员转到信徒手中,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圣事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下面问题:第二十二条教皇事实上并没有赦免炼狱中灵魂的任何处罚,因为按照教会法的规定,人应在生前接受这些处罚。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