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精品】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VIP免费

【精品】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_第1页
1/1
●备课资料一、“编户齐民”的由来汉代的户籍制度,也有不同于秦制的地方。以户口册的名称来说,汉代称为“名籍”,如居延汉简屡见“戍卒名籍”“廪名籍”“赐劳名籍”及“戍卒家属名籍”等名目。但在史籍中,往往称户籍为“名数”。如《汉书·高帝纪》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颜师古注曰:“名数,户籍也。”同书《石奋传》载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山东“无名数”的流民多达四十万人。东汉也是如此。如在《后汉书·明帝纪》《章帝纪》及《和帝纪》中,屡见“民无名数”及“流人无名数欲占者”等说法。李贤注曰:“无名数,谓无文薄也。”这可见,“名数”确是汉代对户籍的通称。以登记户口册的居民称呼来说,汉代也不同于秦时。秦时称一般的民户为“百姓”,多见于秦简;又称为“民”“庶民”或“黔首”,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而汉代则第一次使用“编户民”的名称。《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临死时,吕后对审食其说:“诸将与帝为编户民”,即可为证。查刘邦诸将,或为富室地主,或为“屠狗”“贩缯”者,或为刑徒,或为狱吏,连他自己也不过是泗上一亭长,时有解送刑徒去咸阳之役,可见这些人大都是平民百姓,故“编户民”实为一般平民户的通称,也就是当时所谓“庶民”的代名词。又《史记·平准书》云:“汉初,……齐民无盖藏。”这里的“齐民”,也就是“编户民”。因此,后世往往把二者合而为一,称为“编户齐民”。其所以名曰“编户民”或“编户齐民”,大约他们的户口版籍被排列在一等的缘故。但是,汉代的户籍制度之明显不同于秦制的地方,还在于汉代有户等的划分。尽管汉代户等的划分不若唐宋以后明显和具体,但不能不是户等划分制度的萌芽。——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二、汉代编户齐民纳税的依据是什么今年秋季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关于两汉的赋税制度有这样的表述:“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我认为,上述表述值得商榷。其一,我国的赋役制度以资产为征收标准是从唐朝实施两税法开始的,教材关于两税法意义的表述是“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如果汉朝有关方面的表述正确的话,那么,对于唐朝的表述必然是错误的。其二,汉朝的赋役制度的确是以人丁为主而不是以资产为主的。汉代的赋役包括田租、口赋(或算赋)、徭役和兵役(或更赋)。其中按资产计算的只有田租,即按土地的多少缴纳田租,而汉代的田租不管是十五税一还是三十税一,都在赋役总量中占较小的比例。而按人口计算的算赋(民15至56岁,每年纳120钱,叫算赋)和口赋(7岁至14岁的儿童,每年交纳20钱,叫口赋),其数量大大超过了田租的数量。汉代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很重,为了不误农时,往往要以每人若干钱的代价雇人代役,这叫做更赋。综上所述,汉代的赋役是以人口税及兵役、徭役为主,田租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教材关于汉代赋役制度的表述应该改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和人口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历史学习》2002年第10期,作者于有波专心爱心用心1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精品】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