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本章概述1919~1939年,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以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和相对稳定局面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在这20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从战争—和平—危机—战争的演变过程,和平仅仅只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短暂休整。这一时期的历史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战后初期的秩序重建、20年代的相对稳定、30年代的动荡分化。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到1929年底,资本主义各国的革命运动基本停止,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重建阶段。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其次,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第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动摇。第四,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欧亚的政治版图。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初,又通过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等步骤对其中的凡尔赛体系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调整,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与稳定。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暂时摆脱战后混乱状态,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经济上,各国经济相继恢复,接近或超过战前水平;政治上,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低潮,资产阶级统治得以巩固;国际关系上,经济竞争和谈判对话取代武力对抗,资本主义世界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形成和平共处局面。总的看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外交调整是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征。但各国发展不平衡,实现稳定的形式、道路不完全一样,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并未消失,发展中潜伏着新的危机因素。如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30年代是动荡分化阶段,是再次走向战争的十年。伴随着20年代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不断加剧,终于在1929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各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统治又一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摆脱危机,富有民主传统而又实力雄厚的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克服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保留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而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德国和日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与早在20年代初就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意大利一起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围绕着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这一对主要矛盾,30年代整个世界分化成四种主要的国际势力:一是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它们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大力扩军备战,并发动局部侵略战争;它们虽然打着反共旗号,但矛头直指英、法、美等国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是英、法、美等国,英、法操纵国际联盟,不惜牺牲弱小国家以维护既得利益。三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它们坚持反法西斯立场,支持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并积极推动国际联合,实现集体安全。四是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它们拿起武器,开展反法西斯斗争,成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彼此缺乏联合,得不到大国的支持显得势单力薄。相反,法西斯国家却由此壮大实力,结成同盟。酝酿发动新的战争。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学习本章历史要与中国历史相联系,从国际大背景分析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从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折射出世界历史。1919年初协约国列强召开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竟然决定把原德国在山东的侵略特权转交给日本,引起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历史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局面,中国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主要内容的国民大革命。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在革命阵营内部扶植蒋介石作为新的侵华工具,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国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并上升为主要矛盾,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