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6册)课内阅读分析总汇(含答案)第一册部分一、《背影》: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已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jin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①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②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jin:拣定2.文中空格①、②两处中,②处宜填入"嘱托",另一处则可填入“嘱”。3.文中画线句"没有什么要紧"和"不要紧"的字面意思似乎相同,但联系全文看,它们涉及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我"说"没有什么要紧"是指:父亲不送我(我自己上火车)没有什么要紧,"父亲"说"不要紧"是:指自己的事暂时缓一缓不要紧。4.这两段文字记叙的内容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关怀、体贴……)和自己为当时对父亲行为的不理解而感到内疚(自责、悔恨)的心情。二、(甲)《最后一课》: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乙)《七根火柴》: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1.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都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甲文中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失去国土的痛苦,乙文中无名战士"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是因为:将火柴托付给同志后心中感到欣慰。2.甲文,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乙文中,无名战士"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表现了他顽强的革命意志。3.甲文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三个动词是哽住、呆、靠,乙文中形象地描绘出无名战士视火柴如生命的比喻句是: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4.甲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小弗朗士,使他觉得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5.乙文中,卢进勇为什么"眼睛模糊"?既然模糊,为什么又觉得"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战友的牺牲使他很悲痛,所以眼睛模糊了,但他牢记战友的重托,故指引方向的手是清晰的。6.两个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品格是什么?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无名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无限忠于革命的品格).三、《春》:"吹面不寒扬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