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a.鉴赏课文中的《咏月三首》,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揭示诗歌话语蕴藉。b.品味文中细节(空白处),深入挖掘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身世及人物学诗经历,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情感态度目标学习香菱的勤奋精神。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教具准备学生自查资料,了解课文主人公香菱的有关信息及香菱学诗的背景。请三位同学准备朗诵香菱写的三首诗歌。教学过程1.初读诗,解个性(1)导入: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盛情款待了宝玉,给他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茶,这茶出自放春山的遣香洞,用仙花灵叶上所带的露水烧成。宝玉他了觉得清香异常。让他喝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这酒用百花的花蕊,万种树木的汁液,酿制而成,因此名为‘万艳同杯′酒。这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那同学们来猜猜看,这“千红万艳”有没有比喻义呢?(《红楼梦》中所有的女子)今天这堂课中,我们将认识到红楼梦这千红万艳中的一位。她刚刚步入大观园,第一次加入大观园的生活,她就是?(香菱)。大观园中最吸引她的是什么?(写诗歌)不错,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香菱学诗》(2)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找出她自己原话来回答?明确:得了空儿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3)香菱为什么羡慕,羡慕的是什么?(填补空白)明确:写诗是高雅的事,是有着高贵血统的人做的事。《红楼梦》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写诗,王熙凤生就与诗无缘,普通的丫头不会也不敢学诗,诗歌代表是真、善、美。所以这个章回原本的题目就是:慕雅女雅集苦学诗(4)香菱有没有学会写诗?(5)读一读香菱所写的三首诗,结合文中别人对它们的评价。说说读过诗歌后的感受。(每一首各请一位学生进行朗读)明确:第一首:“措词不雅”语言:语言肤浅,堆砌词藻,落入俗套,用的都是现成话,只是将前人咏月的词藻进行堆砌,如“月”、“玉镜”、“冰盘”等修改栏词,凑成篇章,无新意。表现手法:采用了直接表现的手法。主旨:月亮很亮(这是致命伤,咏物诗应该托物言志)。第二首:“不像吟月了,月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一首过于穿凿了”用词雅致了语言:语言游离,刻意求雅,显得生硬。表现手法:以花香,夜雾来烘托,侧面描写,脱开了前一首老形容月亮本身的束缚,胆子放大了一些。不足之处是对黛玉的“放开胆子”理解很表面,所以说“过于穿凿了”。主旨:月色很美(这也是致命伤,偏题)第三首:含蓄(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首句:有气势,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暗含自己才华终难埋没,二句暗含自己的身世,顾影自怜,精神寂寞。(脂砚斋: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第三联借旅人思乡,怨女思夫,写得情景交融。结尾感叹本是作者自己的,却借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发问,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语言:含蓄优美(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表现手法:含蓄,侧面写,全诗不着一“月”字,却处处是月。主旨(蕴藉):托物言志,抒身世之感(6)香菱的这三首诗歌,是在几天内完成的?(3天)(7)从第一首到第三首可以说她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因为中间只隔了两天的时间,为什么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是如此大的成就?文末哪几个成语可以概括她学诗的状态?明确:苦志学诗精血诚聚(①解释②对应本回题目“苦学”)从文章当中找出可以应证的句子:(并朗读相应句子)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勤奋好学,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废寝忘食,专心致志③“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