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教材名称初中语文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范进中举年级九年级学期上期学段第四学段教学目标1、阅读小说,赏析范进等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2、深刻认识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在笑的背后,充分体会到封建时代世态的炎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创造精彩的人生而努力学习的信念。教学重点赏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教学思路初读小说,复述精彩故事情节;再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主要教学方法1、快速阅读法2、自主探究法3、分析讨论法教学资源1、学生课外搜集关于《儒林外史》及作者的资料2、自制PPT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发生在科举时代的故事。主人公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二)学生谈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请大家谈一谈你已经了解的《儒林外史》和作者的情况。谈谈自己对“科举制度”的了解。看幻灯片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学生根据课外资料谈自己对作者和《儒林外史》一书的认识1.提出疑问,引发对课文的兴趣。2.锻炼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3.使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有利于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以“中举”为界,将课文分为两部分。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2、同桌之间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3、复述精彩的故事片段。(老师适时给予评价)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2、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3、同桌之间简要概括故事情节;4、课堂上大胆复述;短时间内把握小说主要情节,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赏析范进人物形象探究其小说主题(一)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任选一个小题,试着写出一两句简短的话。1、中举前,我眼中的范进2、发疯时,我眼中的范进3、中举后,我眼中的范进提示:1、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以及性格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句子或词语。2、揣摩范进的疯态及语言:“噫,好了!我中了!”一句。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重点关注后进生。指答。教师将部分关键词语展示出来,突出鲜明的对比效果。重点点拨:范进的疯态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二)人物形象巨变的原因你认为范进中举前后形象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何在?(学生可自由发言,如范进自身灵魂丑恶、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社会风气低俗等。)课文中对这些原因有体现吗?如何体现的?你还能从文中找到其它原因吗?提示:从范进本身言行中找原因;从1、学生自主学习,抓关键段落与句子或词语分析人物形象。2、分组探究范进人物形象巨变原因,以此为契机完成对中举前后的一些故事情节和其它人物的分析。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也就把握住了小说的主题。周围人言行中找原因;从情节中揭示的社会现象找原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可提示一些疑难问题:如中举前后的范进哪一个才是真的?如果你是范进的亲人,在他中举前后你会如何做?他的亲友们有何表现?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赏析其他人物(如胡屠户),由此探究引起人物形象变化的社会风气原因。(三)小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是普通百姓改变低贱身份的唯一“天梯”。为登上这一天梯,封建时代岂止范进一个受害士子?受害的又岂止读书的士子们?作者的探究已经触及到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的本质,在他的笔下展示的是一幅社会群丑图!四、合作朗读表演我们一起来再现其中的几个群丑片段如何?教师提供以下几个参考场面供学生模仿朗读:1、胡屠户训斥女婿2、赴试归来卖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