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乡戏吗?乡戏是怎样的?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乡戏》,(板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就会明白乡戏是怎么回事了。二、初读指导:1、自读课文,明确要求。⑴读第一遍,边读边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⑵读第二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每个句子。⑶读第三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检查自读效果。⑴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字音。几辆扯上板凳敲锣爆发嗓子倡导熟悉二凤土腔土调自娱自乐/过瘾新颖A、指名认读。B、说说容易读错的字音。C、齐读。⑵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出示1、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提示停顿方法,自由练读、指读。⑶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分段朗读、正音。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⑴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分几部分写的?⑵根据意思填上自然段的序号。()写乡戏的演出时间,引出乡戏。()写乡戏的过去和现在。()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需要丰富一下自己的文化生活。⑶读后讨论。(1)(2-4)(5)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四、作业。1、抄写词语。2、比一比,再组词。两()登()高()桑()吴()辆()凳()敲()嗓()娱()趾()控()瀑()唱()风()扯()腔()爆()倡()凤()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用“尽管…还是…”、“尽管…但…”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教学过程:一、复习。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2、给带点的字画去不正确的读音。场(chángchǎng)院尽(jìnjǐn)管喝(hēhè)彩名角(jiǎojué)儿模(mómú)仿没(miēmò)完二、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1、轻声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过去农民乡戏非常喜爱?(用笔做上记号)2、讨论交流。⑴第1自然段:指名读。理解“清闲”、“张罗”。“清闲”可以换个什么词?“张罗”在词典里有三种意思:A料理;B筹划;C应酬,接待。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的喜爱?指导朗读。⑵第2自然段:A、引读第一层。过去演戏很简单。戏台就搭在____。几辆____,铺上___,栽上____,扯上_____,戏台就____。唱戏的大多是___,他们农忙时____,农闲时_____。B、自由朗读第二层。边读边体会人们对乡戏的喜爱。理解重点句:尽管带点土腔土调,看戏的人还是听得很过瘾。联系上下文理解“土腔土调”。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些唱戏的大多是——(农民)。他们是不是专门唱戏的?他们长唱的戏听上去怎么样?乡戏听上去土腔土调,看戏的人有没有不满足的?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理解“过瘾”。乡戏虽然没有专业的好听,但乡亲们已经很满足了。这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理解重点词语。人山人海:形容人太多了。(看图理解)水泄不通:形容非常拥挤,好象连水都六不出去。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喝彩:大声叫好。兴致勃勃:兴致高,情绪热烈。从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热闹们对乡戏的喜爱。指导朗读有关语句。C、小结:过去演戏虽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三、细读第3、4自然段。1、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2、学生分组讨论。3、集体交流。⑴出示句子。如今,尽管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并没有因此退出舞台,反而越唱越红火。⑵结合看图,联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乡戏越唱越红火。(舞台与过去不同了,更有气派了;有专业剧团送戏下乡,老百姓更喜爱了。)⑶为什么有了电影和电视,人们还喜欢看戏呢?(能看到名角儿的演出;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城里来的演员同台演出,感到挺开心。)⑷指导朗读。⑸小结:虽然现在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在农村越唱越红火。四、学习第5自然段。1、指名读。2、理解“自娱自乐”。3、齐读。五、课文,总结全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