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落实课标一、历史根源1、必要性:①甲午战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②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探索失败,救亡图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2、可能性:①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维新派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深入变法作为救亡的途径。③思想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等主张。二、维新思想与政治主张1、维新派基本主张: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2、康有为: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特点是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3、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4、谭嗣同:发表《仁学》,主张“冲破网罗”,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5、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被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二、维新过程和内容1、兴起:《马关条约》签订后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2、发展:维新派在京沪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鼓吹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用心爱心专心13、开始: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派组建救国会,维新浪潮激荡全国,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4、高潮:①百日之内,变法运动在政治、经济、文教和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科教文化传播,具有进步意义;②改革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废除八股、裁汰旧军,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5、结局: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变法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与封建势力对比悬殊,缺乏经济和军事实力,也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仅仅寄望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②维新派政治上不够成熟,改革措施较为激进,不能循序渐进,树敌过多,陷于孤立;③客观原因是中央与地方顽固派官僚、寄命科举的读书人、失去特权的旗人等封建势力联合抵制破坏。三、历史评价1、爱国——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2、进步——戊戌变法是探索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政治的现代化。3、启蒙——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结论——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用心爱心专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