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设想本单元的课文都以红军长征为题材,体裁不同,《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是诗歌,《老山界》是回忆录,《草》是小说,《〈长征〉节选》是电视剧本,反映了红军指战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本单元中的诗歌,要在小学和初一诗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使学生了解学习诗歌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学习电视剧本应让学生对这种文体特点有一些了解。本单元教学应注重于分析作者选词、运用写作手法、结构成篇等方面的特点,并通过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安排了学生的课前收集资料、预习课文等活动,课堂活动设计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的合作交流。本单元的总体目标1理解关键词和运用修辞的作用。2理解课文结构成篇的技巧。3理解并学习红军指战员的伟大精神。4训练学生发言的胆量、条理和表达感情的技巧。5叙述事情能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复备栏目七律长征主备人:灌南县中学王义松执教人:执教班级: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通过这些词语表现的思想感情。2理解夸张手法的作用。3理解本诗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4理解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通过这些词语表现的思想感情。2、理解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诗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教学准备:1、课前印发资料:律诗知识简介、古诗鉴赏指要、部分与本诗相关的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预习题。2、长征中感人事件的图片。教学过程:一、课前先学: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两遍。逶迤磅礴云崖岷山2、查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等闲云崖3、试着理解各句诗的意思,写下来。4、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写在本子上)5、记录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二、口语训练: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三、导学读标: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复备栏目用词精练,意境深远,气势磅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本节课的任务是: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通过这些词语表现的思想感情。2理解夸张手法的作用。3理解本诗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4理解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释疑解难:1、检查字词。(发现问题及时讲解)2、检查朗读,并由此展开新课。五、精读探究:(一)初步朗读——读准、读顺、读熟。操作程序:指名朗读,发动学生从发音是否准确、朗读是否流畅等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的节奏、停顿、语气、感情。(二)再次朗读——读懂、读出感情。1、教师启发:读诗,不仅要读懂、读顺、读熟,还要通过运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停顿和轻重音来准确地表达诗人倾注在诗中的情感。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对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深刻的理解。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句朗读的见解。学生朗读,并简要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着重讨论以下内容。(1)前两句与后六句是总分关系。(2)体会不怕、远征、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等词语的意义和作用。A.“不怕”红军的豪迈气概。B.“远征难”。难在行程远,经历苦,牺牲大,时日长,环境险(险山恶水、林莽草地、严寒酷暑)。C.“只等闲”。视危难为平常,奠定轻快豪迈的基调。D.“腾细浪”。把逶迤的五岭喻作“细浪”,又用一个“腾”字突出红军跨越五岭山时藐视一切困难的豪迈气概,突出了红军高大的形象与精神伟力。E.“走泥丸”。把磅礴的乌蒙喻作“泥丸”,一个“走”字突出了红军翻越乌蒙时如履平地的疾驰状貌,衬托出红军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F.“暖”。写出了五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也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复备栏目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G.“寒”。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是悬崖绝壁,惊涛拍岸,隆隆作响。“寒”与“暖”对应,状写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战胜的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教师强调:“远”应读长,读出遥远的形象;“只”应读重,读出强调的意思;而“细浪”、“泥丸”则应读轻,以与细小的意思相适应;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