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特色教案】【导入】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留守洛阳的大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事情败露后,孝文帝将大子恂废为庶人,囚禁于洛阳,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他处死。同年,鲜卓贵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结文武高官发动兵变,也遭到孝文帝坚决镇压。这些叛乱事件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作垂死挣扎呢?【探究的主要问题】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重要概念】均田制三长制◎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改革措施主要有:【填写下表:】措施原因内容作用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使吏治有了好转。推行均田制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即邻长、里长、党长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作用: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租调制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农民每年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专心爱心用心1的粮食,称作“租”,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称作“调”。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②推行均田制。当时,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设立三长(zhǎng)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农民每年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称作“租”,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称作“调”。)。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就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指编人正式户籍,承担向国家交纳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