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历史人物。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文言语词,能够翻译全文。二、预习导学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在本文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戮力(lù)间道(jiàn)飨士卒(xiǎng)B.美姬(jī)诛杀(zhù)当项王(dāng)C.玉玦(què)瞋目(chēn)要项伯(yāo)D.彘肩(zhì)参乘(chéng)何辞为(wéi)解析:B项,“诛”应读“zhū”;C项,“玦”应读“jué”;D项,“乘”应读“shèng”。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B.披帷西向立披:分开,掀开C.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D.沛公则置车骑置:摆设,置办解析:D项,“置”意为“放弃,丢下”。答案:D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英雄形象。二三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诗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以情披文。师生活动:教师介绍《史记》的有关知识,由此引出作者简介,学生做笔记。明确: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简介:《史记》,原名《太名公书》,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2.阅读师生活动:<1>播放录音,学生注意勾画疑难字词。<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词<3>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简单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强化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3.疏通文意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逐段赏析。师生活动:<1>学生通过自读能复述故事,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部分。明确:本文中心:鸿门宴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本文顺序:时间顺序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宴中(明争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