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丝绸之路汉代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通往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通道,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经此西运,故称为丝绸之路。汉以前,中国丝绸已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西汉初年,河西走廊曾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所占,西域地区各小国亦为匈奴所控制,汉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以后,西汉政府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卫青率汉军收复河套以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军西征,大败河西匈奴军。匈奴浑邪王率4万人降汉。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建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以后又从敦煌到盐泽筑造了很多烽燧亭障,以防御匈奴南侵。前77年汉兵攻克当道的楼兰国,更其名为鄯善,将其国都迁至以南的扜泥城。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屯田于乌垒城,以保西域通道。至此丝绸之路日益畅通,大量丝绸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了中国。此后,王莽当政和东汉期间,西域曾几度因政局波动暂与汉廷短时中断联系,但商业往来并未受到很大影响。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与欧、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达300年。这条丝绸之路,大致说,东起汉长安,西行上陇坂,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先到楼兰。由楼兰分南北两道。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乌垒、轮台,再往西经龟兹、姑墨(今新疆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扜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路东段逐渐沙漠化,伊循、扜泥诸古城均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路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73),东汉明帝派窦宪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卢(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南侵西域。此后,汉与匈奴曾互争伊吾卢而多次交战,终于迫使北匈奴西迁,汉政府遂开辟了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卢,然后西经柳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经焉耆,越天山至龟兹。再循汉北道西行抵疏勒。——《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二、西汉的海上对外交通波涛汹涌、广阔无涯之海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管道。中国古代海上的对外交通,早在秦代已开展。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出东海求仙,以寻找长生不死之药,据说他们后来留在日本不返。可见通往日本、朝鲜的海上交通,在西汉前已逐渐进行。西汉时期,中国人除了积极经营西域,发展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交通外,对于海上交通亦非常重视。据《汉书·地理志》关于汉使航程的记载,自汉武帝肇始,下迄汉平帝王莽辅政止,这一百多年间,已形成由中国雷州半岛出发,经过南海到达黄支以及已程不国的航线,“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大多数学者认为黄支在今印度的东南岸,已程不国则是今斯里兰卡。当时,史书记载,“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黄金、杂缯而往”。看来,使者中不仅有隶属于黄门的中官,而且有应募的商人,他们以黄金、丝绸到印度去交换珠宝和香料一类的物品。不论当时这些货物的来源是否仅为东方印度,或者来自更远地方而于印度中转,均可证明汉使已远航到印度沿岸进行海外贸易。过去一些学者将中华文明称为“大陆文明”,意谓中国自古以来较重视陆上的发展,与近代西方的“海洋文明”有所不同。然而,当我们沿着古代中国的对外海上交通路线乘风破浪时,必定会对这种说法产生怀疑,并因中华海上交通和海洋文明的发达而目眩,甚至有“晕船浪”的感觉呢!三、(中国)和东地中海世界的接触一次据报道在公元166年发生的事件有时引起了误解。据《后汉书》说,在那一年,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节从日南以外向汉朝呈献象牙、犀牛角和玳瑁等礼物,这样便标志着中国与大专心爱心用心1秦交往的开始。后一个名称可能指地中海地区的罗马世界的东部;安敦可能与马可·奥勒留·安敦尼皇帝是同一人。《后汉书》的作者认为应当说明,这个传统的记事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在贡品的清单上缺乏珍品。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