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9课《故乡》先说后教名师教案一、名师说课《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二、名师引路[创新方案一]教学角度:专题阅读——将文中的“对比”作成一个学习专题,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故乡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作者带来的情感震撼。[主要教学步骤]1.简介写作时代背景及相关事件。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感觉到了许多变化,主要是故乡景、故乡入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请列一个人物表。3.学生在人物表中选择作者着墨最多的人——闰土,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他的变化。4.再读全文,合作探究,教师适当补充。友情提示:主要从外貌、动作、对话、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角度进行对比。5.学生仿照上面的方法找出其他“故乡人”的前后对比。6.回读课文,发现“故乡景”的对比。7.分组对这些“对比”的作用进行品析。8.将品析结果写成小论文。[创新方案一]教学角度:个性化解读——尝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行个性化解读,训练学生思维。[主要教学步骤]1.由小说的三要素导入。2.小说的核心要素是人物,那么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明确: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宏儿”“水生”。3.分别找出课文中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4.将这些描写按人物分类,然后细读,用一两句话评价这些人物,对有创新光芒的见解,给予鼓励。5.回读全文,筛选信息,给文中的主要人物写一个小结。6.合作讨论文章的主题,然后指名发表意见。7.投影出示对课文主题的众说纷纭的多种理解。学生再争议,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三、精品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