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背景:社会大变革;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2.儒家学派(1)孔子(春秋)思想主张: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克已复礼”;“有教无类”。(2)孟子(战国)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善论”。(3)荀子(战国)思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行为使之向善)。3.道家学派(1)老子(春秋)思想:万物本原是“道“;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2)庄子(战国)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4.墨家学派墨子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代表平民阶级。5.法家学派韩非子思想:以法治国;加强君权,建立大一纺专制国家。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2)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标准;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3.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用心爱心专心1第3课宋明理学1.理学产生背景:佛教、道教盛行,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调和吸收佛道理论。2.宋朝的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程颐、程颢(北宋):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朱熹(南宋):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是理学集大成者,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教科书。(3)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3.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1)陆九渊(南宋):心为万物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理。(2)王阳明(明朝):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理学日趋腐朽。2.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的正当私欲。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3.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顾炎武: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关注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3)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且有规律可循;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朝代意义。用心爱心专心2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智者学派(1)原因: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2)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3)代表:普罗泰戈拉(4)思想: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法律道德的约束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2.苏格拉底(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内心美德。(2)意义: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3.柏拉图:《理想国》,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鼓励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运动(1)首先兴起于意大利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壮大;天主教神学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