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洗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二、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三、解题(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四、学习课文内容,思考:(一)1、听朗诵,注意字音、节奏2、齐读课文,明其意3、熟读精思,理清“文脉”4、抓关键词,轻松背诵5、默而识之,联系自我(三)串讲: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五、拓展:1、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灾、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灾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六、综合性学习1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教学反思:如今喧嚣的年代,语文教育该承载更多的人文功能,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应与学生的情感、生活贴近。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想通过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来尝试,体现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文章有两种:一是知识型的,教会你表达;另一种就包含了审美的感情,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个方面.文章应侧重人文精神,并对学生加以引导。我在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去体会: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语文教学中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