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一、读讲24—29节。二、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复习:哪些语句表现了教师认真教与学生认真学?小弗郎士过去不爱学习,为什么现在这样认真?答案:1.认真教学表现在:①教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一下子塞进……”“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②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个个那么专心……也算是法国字”“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发抖了。”2.小弗郎士感到了亡国的痛苦,激发了爱国心,懂得了学好祖国语言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之一,而现在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后悔过去没有好好学,就全神贯注十分珍惜这一常课,恨不得一下子都学进去,所以变得这么认真。“塞”字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谩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答案: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该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指示学生练习读第25、26节。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归纳答案:这两个字含有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串讲第29节。指出:他写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也没有勇气说出“散学了”三个字,因为这就是宣布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其他一些听课的镇上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碎了!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学生自由练习轻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然后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表情朗读。三、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大意)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四、总结写作特点:(如果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需要作简要的归纳、揭示或补充。)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就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1)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2)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3)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节)。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路上的景物描写:(1)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2)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