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张衡传》为传统名篇,是一篇十分有特色的作品。文章以时间作为叙事线索,介绍了张衡三个方面的突出成就,但很注意详略剪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和效果。此外,还应该多让学生诵读,品味课文凝练简洁的语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说起。二、知识链接1.张衡(78—139年),我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张衡自幼天资聪明,通五经,贯六艺,博学多能。17岁外出游历,曾到汉朝故都长安附近考察古迹,一年后到洛阳。在洛阳五六年间,常到太学参观学习。23岁出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31岁辞职钻研学问。大将军邓骘十分器重他的才学,屡次派人请他出来做官,张衡都婉辞不赴任。34岁被安帝征召至京师做尚书台的郎中,3年后升为尚书侍郎,转年又调做太史令,掌管历法、观测天文气象等。做太史令前后14年未曾升迁。56岁时改任皇帝近臣侍中,后被宦官排挤出朝廷。59岁被调任河间相,颇有政绩,受到百姓称颂。因改善政治的理想无法实现,61岁时上奏请求免职返里,不准。被召回京师任尚书。不到1年,在洛阳逝世。张衡在文学方面,有词藻瑰丽、讽喻豪奢之风的《二京赋》(《东京赋》和《西京赋》),有表明伟人和治学态度的《应间赋》,还有《思玄赋》以及抒情小赋《归田赋》、格调独特的《四愁诗》等。地理学方面,曾就研究心得绘出一幅地形图,完好地保存至唐代,后因战乱毁佚。绘画方面,张衡为东汉六位名画家之一,据说有用脚趾绘画的本领。数学方面,著有《算罔论》,现已失传,大概是算学通论一类著作。另外,他把圆周率推算到3.18和3.16之间,比祖冲之早300余年。张衡的突出成就在天文学。在《灵宪》这部著作中,对天地起源、演化的解释,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依据浑天说理论,他设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作齿轮系统把浑象与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人在屋里即可知晓天空中星辰的位置。候风地动仪制成于公元132年,使世界上第一家测验地震的仪器,比西方利用水银溢流记录地震的仪器早1700年。张衡还统计出中原地区看到的星星共2500颗,与我们现在用肉眼观测到的星数接近。张衡在天文学上所说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和现象,也已被现代科学证实。2.范晔(398—445年),我国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他少年勤奋好学,阅读大量经书史籍,善写文章,通晓音律。历任秘书丞、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元嘉初年,彭城太妃卒,范晔夜中酣饮,开北窗听挽歌为乐,被贬为宣城太守。因不得志,便专心著述。他搜集有关后汉的各种史料,以《东观汉记》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编写成历史名著《后汉书》。他擅长写论赞,《后汉书》的一些记论传论,都被誉为名篇。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注音、断句等。2、学生集体朗读。3、提示读音。属文(zhu)璇机(xuan)算罔论(wang)蟾蜍(chanchu)4、疏通字句。要求:依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四、整体感知课文:1、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