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二十中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不求甚解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过程与方法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4、了解驳论方式。教学重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设计┌喜欢读书全在会意┌要诀┤│└会意不易不求甚解│┌一示虚心劝戒自负│本意┤│└二明方法了解大意│┌列宁批评普氏曲解(反面事例)不求甚解不容盲目反对┤例证┤(对比论证)│└孔明读书观其大略(正面事例)│┌读书且平平读┐│道理┤├不必太滞(引用论证)│└未晓处且放过┘│┌经验证明书须多读└结论┤└反复阅读开卷有益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二、授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有立有驳,驳立结合。三、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读课文,体会“不求甚解”在《五柳先生传》中的意义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读课文边找出论证方式都有哪些合作探究,总结课文内容听记作业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四、布置作业: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不求甚解》谈的问题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要害,值得讨论辨析,文章的说理方式也很值得学生借鉴。善于造势,因势利导。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能促使学生潜心读书会意,有效地交流读书心得,课堂气氛和谐,对话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