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想和做》教学目标: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本节课拟采用以“学长式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一、先学浅得“学长式教学”主张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为了获得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组织学习并指导学习的资格和权利,教者首先对文本进行了独立阅读及参考阅读。全文围绕想和做的关系问题展开议论,中心论点是“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说理的脉络是: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再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前五段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说理脉络是:摆事实——作分析——提论点。开头就摆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这两种表现。第3段对两种表现作概括评价,着重指出第二种表现不值得赞美。第4段作深入分析:先用牛马拉磨作比,论述了“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表现的可怜、可悲。再作分析:正因为人类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文化才能不断地进步。至此,想和做的关系已经阐述得清清楚楚。第五段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标志着议论的深入。这部分的说理脉络是:先着重论述怎样避免“空想”,再着重论述怎样避免“死做”。“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联结在一起的。”这段话既是对上面论述的归结,又是对下一层论述的开启。3.本文语言基本是准确严密的,有的词语还不乏生动。如:提出问题部分,对“空想者”用“只会……不会……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件事”既准确地提出了“空想”的严重程度,又形象地画出了“空想者”的“说态”。再如用“依葫芦画瓢”、“牛马拉磨”等通俗形象的比喻画出了“死干者”的形象。4.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①关于第7段。第7段如果是想对“想”与“做”如何联结作归纳,则应放在文末;如果是想起到既小结上段又开启下段的作用,则应将原文“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修改为:“一面想,一面做,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想,要靠做来证明;做,要靠想来指导。”因为前段写的是如何“想”,后段写的是如何“做”。②关于第9段。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第9段是全文的总结,而且还认为是“深化了中心论点”,教者却认为此段仅为“只做不想”部分的总结,如要总结全文,则需观照“只想不做”的现象。③历来的资料,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写”议论文上,如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口头训练“对举概念”的议论等。教者认为既是阅读课,就应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会读议论文、活读议论文、喜读议论文。5.为了教会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活读”、“喜读”,“学长”必须“活读”在前,做到“有备”而进课堂。为此,教者在阅读中进行了以下联想:①由“滔滔不绝说空话”联想到我党历史上王明、李立三例,大跃进例,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例,亩产可达万斤例,对电脑说明书能背得滔滔不绝,上机却打不出几个字等。(注意:不能将“空想”理解为“作保证”、“表决心”等,因为这些“保证、决心”不能实现多为无毅力、无恒心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不属于本文议论的“理论”与“实践”的范畴。)②由“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联想到“胜任为本”的教师观(一篇一篇地备、讲,却不知反思、检讨教学行为,缺乏研究意识)与不思变革的人生观(放羊——结婚——生孩子——又放羊)。③由“一面做,一面想,促使人类进步”联想到:鲁班与锯子;蔡伦与纸;毕昇与印刷术;瓦特与蒸汽机;爱迪生与电;比尔·盖茨与微软等。④由语文学习“只做不想”想到:一篇一篇学小说,背了大量的人物形象的结论语,最后却不能独立解读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做了大量试卷,仍不能独立读和写等。二、先期策划1.创设问题情境“学长式教学”认为,教与学行为的发生,应该也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因而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要使情境具有和谐性、趣味性、助学性及刺激性,以发挥情境诱发问题意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