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1[学海导航]“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列子的《愚公移山》会告诉你这个深刻的道理。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文中叙述了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上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这则寓言,了解故事大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这个故事在今天的意义;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熟读并背诵第三自然段。[精彩视点]1、这则寓言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本文以两座山的高大与移山人的年老体衰作对比,移山工具的简陋与面临的巨大困难作对比,衬托出移山之难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坚;用孀妻弱子与智叟作对比,衬托出智叟的渺小,见识鄙陋短浅;特别是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他们的名字就是相对立的,“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他们的思想观点更是强烈的对比,愚公能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而智叟却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在对比中显出了愚公见识的高远。另外,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衬托愚公的形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首先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出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一个仅有300字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来写,足见情节安排的巧妙,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1、可以就整个故事,也可以就故事中的某一点来谈。2、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克服困难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发扬愚公的精神,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3、可以对寓言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解释。4、可联系自己独特的感受,对其内涵作出新的阐释。[轻松学习夯实基础]1、本文选自,作者相传为时。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有:。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⑴惩山北之塞()⑻指通豫南()⑵荷担着三夫()⑼高万仞()⑶出入之迂也()⑽一厝朔东()⑷吾与汝毕力平险()⑾无穷匮也()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⑿始龀()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⒀智叟()⑺孀妻遗男()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意思。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释义:⑵甚矣,汝之不惠。通,释义:⑶河曲智叟亡以应。通,释义:⑷一厝朔东。通,释义:4、这则寓言故事运用了和的写作手法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一个是,一个是。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快乐延伸提升能力](2004.广西)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有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如土石何?必先苦其心志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国不以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