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丹阙què鄜fū独酌zhuó邈云汉miǎo闺中guī云鬟huán遂至suì未寝qǐn藻荇xìng柏影bǎi婵娟chán宫阙què绮户qǐ琼楼qióng2.词语将:偕,和。相期:相约。三人:指作者自己、明月、身影。无情:忘情,尽情。相期:指相约。邈:遥远。云汉:天河,此处指天上。鄜州:地名,今陕西富县。云鬟:妇女的鬓发。清辉:指月光。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欣然:高兴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想到。遂至承天寺: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步于中庭:共同。盖竹柏影也:发语词,原来是。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不胜:不堪承受。弄:赏玩。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共:共赏。婵娟:美丽的月光。3.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艺术界很有名气。他擅长画竹子。开创了湖州画派。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澄澈透明,如诗似画。(二)阅读能力目标1.学习抓住诗歌思路整体把握内容的方法。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三)写作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能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四)思想教育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会诗中蕴藏的情感。三.教师建议:《把酒问月》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月下独酌》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诗歌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记承天寺夜游》这是随笔性质的一篇小文,语言极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