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2学情分析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降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降水,课本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判读两方面的知识。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教学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4教学过程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4.1.2学时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4.1.3学时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4.1.4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地图、视频文件等4.1.5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点击鼠标,展示片1、2的内容)气温的时间变化分为两种:1、日变化——一般来说,在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2、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气温的空间变化为:冬季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过渡:回顾完了上节课,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降水的差异以及东西干湿区的分布。(点击片3)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第二课时降水的变化和干湿区(板书)导入新课: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降水视频)从片段中我们知道降雪和降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降水的变化,以利于更好的安排我们的活动。活动3【讲授】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板书)一、降水(点击片4)1、解释降水:(依次点击降雨,降雪,冰雹,霜降,露水和雾,找学生认出它们是什么)降水指的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包括有降雨,降雪,冰雹,霜降,露水和雾等等,但是我们计算降水量的时候,一般只计算降雨,降雪,冰雹等。那么如何计算降水量呢?(点击片5)2、降水量的测算方法:在气象观测站,人们使用雨量器和量杯测算降水量。测量时将雨量器中的雨水或冰雪化水全部倒入量杯中,根据刻度,确定水量的多少。(在黑板上演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月的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一年的相加即为年降水量,将一个地区各月的降水量依次用柱状表示在坐标系中,即可得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柱状图。根据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降水量的变化。(点击片6)3、展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依次找出四地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广州为4、5、6、7、8、9,武汉为3、4、5、6、7、8,北京为7、8,哈尔滨为7、8)。(点击片7)那么,我们根据四地的年降水量变化,来分析我国的年降水量时间变化,(四地的季节变化共同点为:夏季多,冬春少且雨热同期),向学生讲述四地就代表了全国的时间变化规律: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为夏季多,冬春少且雨热同期。板书1、时间分布规律夏季多,冬春少且雨热同期。过渡:认识了降水的季节变化之后,我们再来探讨降水在不同地区的差异。(点击片8、9)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活动4【活动】读图观察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地图,从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观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