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基本上能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进行诗意的理解,并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方法】1、教法:读中理解、以悟促读。2、学法:自主理解,合作探究。【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示范读——激趣、品味——悟情、想象读——入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3.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举象显情、借象悟情。【教学流程】激趣引入,板书课题(3分钟)读通古诗,初步感知(5分钟)理解诗意,整体感知(8分钟)深入理解,入情入境(15分钟)品读感悟,升华情感(5分钟)。【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1、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第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你的课外积累当中,你都背过哪些有关战争的古诗词?生: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示儿》、王翰《凉州词》、辛弃疾《破阵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师:看来同学们的语文课外知识量积累得非常丰富。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还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朗读。2、解诗题,知诗人:师:通过读题,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这首诗与战争有关?生:“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师:有哪位同学能够连起来说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生:十五岁就去打仗了。师:很完整,请坐。这首诗也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师简介作者:关于《乐府诗集》我们平时接触的并不多,大家一起来齐读下课本72页的小资料: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生齐读)师:乐府诗因为来自于民间,所以没有具体的诗人。大家再一次读题。师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师做简单的简评:主要讲的是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很好,请坐。师:作者想要借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板书:读通诗)二、读通古诗,初步感知。1、下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第71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掌握好诗的节奏,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同桌请教。开始。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3、这次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读诗,如果听到对方有读不准的字音,要马上帮对方纠正过来。开始。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师:刚才的这位同学已经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我想其他的同学也一定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这些读音,好吗?(课件出示字音。)冢、累累、窦、雉、葵、舂、羹、贻(学生自读并整体读)5、再读古文。(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读准这些字音了,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流利地把古诗朗读一遍,想一想古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