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教材分析1、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本课上承隋唐下启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2、辽、北宋、夏的和战3、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3.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等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6)分析讲解法.对于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2、学法(1)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青牛白马的故事引出问题“你知道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吗?历史上他们曾建立了什么政权?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2、学习新课:(1)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①关于契丹的兴起:多媒体显示“契丹人引马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分析契丹兴起和逐步强大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契丹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阅读教材后完善。深入设问: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②北宋的建立: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多媒体显示“赵匡胤”图,讲故事“黄袍加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首都)及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教师点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