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著名军阀的名字;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复述,提高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复述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曹操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方法。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正确认识一个人的品质与成败的关系。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曹操》尽管漫长的岁月已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但是却无法抹去这段尘封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至今令人惊心动魄的年代。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新课:一、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师:东汉末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腐朽的东汉政权无力镇压,便号召各地豪强地主组织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课件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各支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是哪两支呢?生:袁绍、曹操。师:军阀们为扩张势力,彼此争战。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对当时战争造成的社会残破景象的生动描写。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用人上:招贤纳士,唯才是举;展示曹操的《求贤令》师:公元200年,袁绍发动了对曹操的进攻。官渡之战爆发了。课件显示“200年官渡之战”师:下面,请同学根据老师给出的《官渡之战示意图》,结合教材和你们课前所了解的相关知识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官渡之战的精彩过程。课件显示《官渡之战示意图》生:袁绍军队有10万人,曹操军队只有3-4万人;两军相遇于官渡;后曹操用少量部队奇袭乌巢,焚毁袁绍的军粮,袁绍军心大乱,曹操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曹操又用几年的时间彻底消灭了袁绍集团的势力和北方其它的割据势力。(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演示课件,或者由学生边讲述边自行演示课件。)课件显示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师:(视学生讲述情况进行补充、修正和点评。)谢谢刚才这位同学对官渡之战的精彩重现。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书上第81页的小字内容和旁边的阅读材料思考并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课件显示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生:A、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B、曹操奖励农耕,实行屯田,既赢得了民心,又保证了军粮;军事才能出众。C、曹操"招贤纳士",使他得到文武人才的辅佐;得到了北方人民的支持。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曹操不仅个人军事才能出众,也能听取他人意见,比如他听取许攸建议偷袭乌巢。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几年的时间肃清袁军的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打了胜仗的曹操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留下一首豪情满怀的诗——《龟虽寿》。课件显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班齐读)师:曹操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3岁了,那么他还有什么“壮心”呢?生:南下统一全国。师:对!这时,南方主要的势力是刘备和孙权。孙权的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备依附于荆州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在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并接受了这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