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网络考点分析一、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突破方法1.用“模型法”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结构来保障,因此,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生物体的结构问题,尤其是更微观层次上的结构,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将微观问题转变成宏观的问题,而建立一个简单、直观的模型来辅助,为思维创建一些支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这就是所谓的“模型法”。如下图。在细胞膜中每一个磷脂分子头部因含有磷酸和碱基,极性强,是亲水性的;尾部的碳氢链为非极性的,具疏水性。如通过实验将磷脂加入水中,在一定浓度下,磷脂分子相互聚焦,亲水性的极性头部朝向水相,而疏水的非极性尾部则避开水向内聚集,从而形成微小的球形磷脂分子团。若继续用超声波处理,则形成不易溶于水且在水中相对稳定存在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因此,膜中的磷脂分子正如模型中的那样排列。而磷脂分子的这种性质对于构成稳定的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2.用“借比法”理解膜的结构特点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巧妙地利用“借比法”帮助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细胞膜表现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膜的流动性是指膜结构分子的运动性,它包括膜磷脂分子的运动和膜蛋白的运动。我们可以联想细胞就好比地球,假设地球上没有陆地而全被大海所覆盖,那么磷脂双分子层就好比海水,蛋白质分子就好比海上的各种船只,它们都是可以运动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去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之间的联系。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1)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种结构的存在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脂溶性物质能够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膜。(2)在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有蛋白质分子,这一结构的存在,也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蛋白质可以作为物质运输的载体蛋白,从而使膜具有主动运输的功能;糖被的存在,与细胞保护、润滑、识别等功能有关。因此,细胞膜的结构使其具有保护、物质交换、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而细胞膜的以上这些生理功能的实现必定有一定的结构来完成,这就是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这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膜的流动性的存在,既可使膜中各种成分按需要调整其组合分布而利于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又能使细胞经受一定程度的变形不至破裂而具有了保护细胞内部环境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活细胞完成各种生理功能,1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的基础;而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体现。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样可保证细胞按生命活动需要吸收和排出物质;而物质选择性地透过细胞膜等各项生理功能的实现,又需要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来保障,这就是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的统一。4.用“系统化法”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绘制图表、框图等形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便于知识的掌握。该方法尤其是在后期复习中被经常使用,是形成知识网络的重要方法之一。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概括如下图所示。【训练1】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类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变小,而膜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对上述实验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B.细胞膜的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C.膜面积变化受温度的影响D.构成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训练2】下列不符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是()A.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B.每个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都向内C.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大多能运动D.膜中的磷脂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