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大变革时期,而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方面出现起伏跌宕、纷繁复杂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所以本课在整个教材中的重要作用是很突出的。然而本课知识跨度非常大,从劳动工具的演变涉及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还有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成与败。因此本课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突破生产工具、方式进步引起社会变革的教学难点,又要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成为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3.情感与价值教育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来源:学#科#网]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收集商鞅变法等有关资料。2.布置学生编练《商鞅舌战群臣》、《立木赏金》等小剧。3.制作相关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古代的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同学们都见过哪些农业生产工具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以生产工具来引入本课。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板书)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让人难以想象古代的生产工具是怎样的。指导学生回忆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多媒体投影演示)制作材料工具优点与缺点木、石、骨、蚌耒、蚌镰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铜、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脆、易断铁耙、镰、锸、锄、铲[来源:Zxxk.Com]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师生互动:根据表格所反映的原始生产工具在使用时劳动效率如何?由于劳动效率低下,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来源:Zxxk.Com]师生互动:铁制农具的使用,带来了怎样的积极性?学生回答。[来源:学科网]师生互动:请同学们观察投影展示的“战国铁犁铧图”,猜一猜它有哪些功能?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装了铁犁铧。师生互动: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学生回答。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师生互动: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样的记载反映了怎样的生产状况?学生回答。个体小农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登上了历史舞台。教师总结: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步→社会关系的变化(板书)[来源:学科网ZXXK]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板书)阅读课文,投影展示《战国形势图》,要求学生快速搜寻课文内容,找出改革家的名字及所在国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地理位置。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诸侯国改革家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教师总结: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巨大的社会变革(板书)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其统治,发展生产,掀起了改革风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