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一、课程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3)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识读两段史料,学会感知有效信息,培养读史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1)科技实力决定发展水平;(2)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采用两段史料比较的方式得出“江南地区的开发”结论,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人口南迁、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四、教学方法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五、学法指导学会分析史料、归纳概括的方法、以史鉴今。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具准备多媒体八、教学流程: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看一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程图。东汉后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谁能告诉我是哪三足?学生回答继汉朝400多年的大一统之后,是长达近三个半世纪的动荡与分裂。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是西晋短暂统一,不久北方是五胡十六国纷争,南方是东晋。随后是南北朝对峙。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字――“乱”。但在政权分立、战乱不断的动荡中不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南地区的开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12.板书:动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阅读图表,形成对这段历史的总体印象──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南北分裂――江南地区的开发(活动一:识读材料):动荡中怎么还会有开发呢?是不是信口雌黄?我们来看两则史料。《史记》和《宋书》。思考两个问题:(1)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本次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学生阅读历史史料,学习用史料证实历史观点或结论的方法。学生分小组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或发现疑问。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果,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全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指导学生归类整理。(活动二:归纳表现):江南地区开发表现:1.农业发展2.手工业发展3.商业发展4.海外贸易组织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在书上获取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果,即表现在:兴修水利、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有了发展等信息。(活动三:探究原因):为什么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长足的进步,原因何在?由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回答。根据教材表述,学生大致会得出以下结论,我在教学中,将重点对其中的几个结论进行放大教学、加深探究。结论1: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较为努力。――点拨学生:表明政局稳定、措施得力,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结论2:北人南迁,劳动力、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的丰富――新品种引入江南地区)。――此点放大。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得出一个结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