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文学、真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2.学习心理描写,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画出优美词句。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不学无术不屑一顾异想天开责难之词无微不至3.再读课文,写出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4.画找出文中几处心理描写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感悟心理描写的作用。(例:最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实际上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5.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简要回答:(1)“我”为什么一定要订阅《大公报》?(2)“我”怎样裱糊房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用心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6.质疑问难,交流研讨。第一支笔教学目标:1.解决课文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3.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从三年级就开始写钢笔字了,你们还记得你们的第一去钢笔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发言)。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晓声的《第一支笔》,看看他的第一支笔的来历2.板书课题《第一支笔》二、新授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这幅画会和作者的第一支笔有什么联系。2.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快速读课文,解决课文生僻字词,看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共同认读课文生字词后,找学生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4.师小结:是啊,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中求学上进的孩子和辛勤劳作的母亲围绕一支钢笔展开的故事,精细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感受深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5.学习课文(1-3)自然段,找出描写这去钢笔的特点的语句。6.作者以这样一个破得不能再破的钢笔入手,接着又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7.钢笔的来历是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情节曲线。8.根据情节曲线图想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想得到一支廉价的钢笔如此之难呢?9.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的心里”。小组讨论10.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三、师生总结:第一支笔四、作业:五、板书设计第一支笔儿子母亲穷激烈的矛盾冲突得到深远的影响综合活动:故事会语文天地五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记叙了小时候发生的事件。故事会引导学生回忆童年中哪些有趣、有意义的往事,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教学目标:体会童年金色时光的美好,理解成长的含义;通过回忆、聆听,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教学构想:学生先选材,要真实,向父辈询问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父辈的故事,与自己童年作比较,体会现在生活的幸福,然后彩排,讲给父母、好友听,征求他们的意见,加以修改;再召开故事会,会后整理故事,写出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细节,并写出往事给自己的启示。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述自己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往事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了七彩的童年。翻阅自己的影集、日记、成长手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顾自己的经历,可以看清自己的成长的足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儿时的故事,大家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体会。二、准备故事1.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把翻阅自己的出生记录、儿时录像、影集、日记、成长手册引发的回忆讲给组员听。一人讲,其他人认真倾听。听后评议。每人讲这个故事时,要注意表情自然,语言流畅,动作得体大方。尽量把故事讲得简洁生动、耐人寻味。2.每组选出1、2名代表作全班故事会的代表。三、召开故事会1.布置黑板:在黑板上写好主题,贴上儿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