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就在探究活动中——《我的祖国》课堂教学活动反思一《我的祖国》一课主要对应新课程标准“自我认识”中的内容:“认识到自己是祖国的一员,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中国。本课的特点是记忆性的知识点多,还有诸如“领土、主权、专属经济区”等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在组织教学时很容易陷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之中。二下午上课时,学生问我学习什么?,我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术’,好吗?”学生一脸的惊异和不解。当我告诉他们打开课本《我的祖国》看到“活动区”时,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集中到“描画中国疆域轮廓图”上来。从学生欢呼雀跃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喜欢上这堂课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顿时也精神大振。活动分三步进行:1、临摹比赛:描画中国疆域轮廓图,看谁又快又好。2、填图大比拼:看谁能够把中国疆域四至、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准确、快速的填注在对应的位置。[来源:Zxxk.Com]3、“我当导游员”:让学生模拟导游员,运用自己画的地图向来我国旅游的旅客介绍我国疆域四至、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我国的领土、领陆、领海、领空和岛屿、海洋专属经济区等情况。比一比哪一组设计新颖,内容详实,语言流利优美。第一、二步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对基本的知识和重点、难点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第三步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刚刚学习的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在这样一种活动中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自豪感,以“我是中国人”为荣,以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民勤劳勇敢的大家庭为荣。下午的课比我想象的还要成功。本来是要求学生描画中国的轮廓图,很多学生却自己徒手画了起来。令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帮助我画了一幅“中国轮廓图”。他的画法熟练,方法独特,先确定“四至点”的位置,然后又选定几个“特殊点”,再用曲线一一连接,一幅“中国轮廓图”便栩栩如生的呈现在眼前了。[来源:学+科+网Z+X+X+K]三[来源:学科网ZXXK]下后课,看着同学们自己制作的精美的“美术作品”---“中国轮廓图”,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笼罩着我,我很幸福,也很满足![来源:学。科。网Z。X。X。K]课后,我及时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一、新课堂需“先学后教”首先,《历史与社会》是综合了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广泛汲取多方面的养分,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吃透教材,备好课、开展好教学活动;其次,要在备课和上课前,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改精神,并使其体现在备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第三,要不断对教案、教学设计进行完善或调整,从实践中学习新知,及时调整课堂策略。以本课为例,刚开始是按照教材的安排,先向学生介绍“领土、领陆、领水、领空”等概念,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而且陷入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老路。如果先把前面面的内容全部讲一遍,最后再让学生活动,那么,所有学生都是被“牵着鼻子走”,这堂课顶多是“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没有很好体现新课改精神。但是,按照现在的设计,“讲解课”变成了“活动课”,原本“死记硬背”的课气氛,在这里却成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舞台,课堂完全变成了一片新天地,教得轻松,学得也快乐。这一切都因为学习让我懂得了“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发挥的广阔的舞台。”[来源:学科网]二、活动由师生共同“导”“演”打开《历史与社会》教材,每一课几乎都设计了“读与思”、“大家谈”、“知识窗”、“故事角”和“活动区”五大活动板块。因此,新的课堂教学,应该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生成新知,深化情感。如何运用“活动板块”开展好课堂活动,是改变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这也有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教学活动不是教师一人导演,也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导”“演”的。本课的设计打破了教材原有的设计程序,以活动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