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知识层面能够说出汉匈之间关系的相关史实,包括:匈奴民族与中原民族生活特点的区别(难点)。汉初年反击匈奴的失利以及和亲政策、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昭君出塞。以及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史实(重点)。能力层面通过引用古籍文献、诗歌,设置指向性问题(活动1),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归纳观点,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治学方法。情感价值观层面1通过观察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上78页)插图《西汉骑兵俑》,进行史学小活动——考古:汉代的骑兵。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得出结论:汉代时期人们尚未发明马镫。进而对当时的骑马技术、姿势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军人的劳苦、爱国的情怀,渴望建功立业成就辉煌的雄心,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2通过对昭君出塞史实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昭君为民族关系改善而付出的重大自我牺牲和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甘心为国的思想认同感。通过对战争与和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进步,长治久安需要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的努力付出。3通过课后活动(80页活动与探究)——匈奴民族文物上的汉字,以及引导学生寻找汉族生活受少数游牧民族影响的例证——中原民族坐姿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演变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依存,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版图,共同书写了祖国的历史。形成大中华的民族观。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汉与匈奴的纷争教师出示图片设置情境。解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对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生动写照。战国时期,在我国北方的草原上层出现过一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他们与中原民族具有明显的差异。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幻灯显示)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贼老弱。”活动1——要求学生以上述文字和原有知识为根据,完成中原民族与匈奴民族差异对照表。活动目的:对匈奴民族的生存特点进行初步的了解。感受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查找素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中原民族匈奴民族生活方式定居逐水草迁徙,毋城郭生产方式农耕为主毋常处耕田之业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因射猎禽兽为生业饮食服装食五谷衣丝绸、棉麻咸食畜肉,衣其皮革礼义制度推崇忠孝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贵壮健,贼老弱。教师讲述:通过制表比较,大家发现中原民族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在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以上四方面中哪一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答案:生产方式)学情预设:一般学生会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如学生认为是生活方式,教师可举例(先找工作还是先买房)帮助学生分析,得出“物质生产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这一结论,从而得出正确而答案。教师置疑:又是什么使两个民族选择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答案:生存环境。,草原的自然环境不宜农耕活动,但是造就了与中原风格迥异的游牧生活,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解:由于北方草原与中原相比自然环境恶劣,加之“苟利所在不知礼义”的民族特点,汉初之际,匈奴在其杰出领导人冒顿单于治下达到极盛。匈奴人经常南下掳掠,袭扰汉朝的边境。匈奴骑兵组织纪律严明(补充冒顿单于以鸣镝治军的故事,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精于骑射,高度机动,善于千里奔袭,成为西汉王朝安全的严重威胁。汉初统治者对匈奴多采取“和亲”的怀柔政策,这一局面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被打破。“武皇帝”是对这位帝王死后的评价,从这个谥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崇尚武力,开疆拓土的一面,一改前代帝王忍辱求和之风。武帝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等人率领着汉朝的骑兵部队,千里机动,深入匈奴腹地,出其不意多次大败匈奴。在此基础上,汉朝统治者在黄河河套地区以西设置了张掖、酒泉(讲述霍去病与酒泉的故事,增强课堂趣味性)、武威、敦煌四郡,打通了河套地区同西域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