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重庆市开县中学高二物理《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3-1)1课时课型综合解决课课程标准认识电荷并用电荷守恒定律解答相关问题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记住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角度认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本质,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叙述电荷守恒定律内容,准确把握元电荷的含义并建立电量的概念,明确电荷量不连续变化。4.学生能够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学习活动及行为【模块一】电荷问1:自然界中存在几种电荷,是怎样规定的?它们的相互作用规律如何?(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问2:原子的微观结构如何?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如何?(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在通常状态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绝对值相等,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所以物体一般宏观表现为中性。通常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模块二】三种起电方式问1.不同物质间摩擦起电的原因?相同的物体间摩擦会起电吗?(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两物体带的电量是一样的。不会起电。)问2:通过教材第3页的实验总结什么是静电感应?以及感应起电的特点和本质,(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问3:什么是接触起电?电荷量的分布满足什么样的规律?(一个带电荷的物体与另一物体(带电或不带电)接触,电荷会发生转移。这种起电方式,称为接触起电。电荷量的分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当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接触后把剩余电荷量平分。)【模块三】电荷守恒定律问1: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第一种表述: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问2:什么是电荷量?单位如何?什么是元电荷?用什么表示,值为多少?电荷量是连续变化的量吗?【针对模块一】课前分发《电场强度》问题生成导读单并结构化预习.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生:思考并独立完成预设问题【针对模块二】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生:学生先独立后小组组讨论、思考并回答。师:巡观,有效点评总结。【针对模块三】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内容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师:巡观,有效点评总结。【针对模块一】生:训练师:指导(例1.b带电后,由于静电感应,a的近b端和远b端分别出现等量的负电荷和正电荷,b对a的吸引作用大于排斥作用。a、b接触后带同种电荷,又相互排斥。故选项B正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单位:库仑符号:C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电荷量e的值:e=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