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的成就,从单纯的知识角度看,并不困难,但比较枯燥。但本课蕴涵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能培养起学生对新中国成就的自豪感,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也能够学习科学家们的精神,成为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同时还可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这对于学生可以一生受用。学情分析: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新中国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能有所帮助。学生对于了解成就的具体内容应该没有问题,但对于理解成就的意义等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初中生毕竟还是侧重于感性认识为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会很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60年代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发射了导弹;70年代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我们把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称为“两弹一星”;“两弹元勋”是邓稼先;7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了解:火箭技术的成就;“神舟”号飞船的历史。理解:我们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导弹的意义何在?“两弹一星”对于新中国的意义何在?“杂交水稻”的价值何在?历史的意义何在?分析:“两弹一星”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如何研究成功的?新中国的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二、过程与方法本课流程基本按照教材分两块:两弹一星和籼型杂交水稻。其中以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科技成就和介绍科学家,加深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补充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但是历史的意义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必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渗透。对于情感目标基本以情动人,首要的是利用材料视频等让学生感动,然后达成预期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感动”作为突破口,要让学生学会“感动”:感动于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和奋斗精神;感动于袁隆平的执著追求;感动于新中国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并由此引发学生产生对新中国成就的自豪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自觉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并能从现在就开始做起。教学重点: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教学难点:“两弹一星”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如何研究成功的?“两弹一星”对于新中国的意义何在?教学方法:讲解、展示、引导、分析、提问等。学法指导:分组讨论,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利用数据进行比较,帮助识记、引导阅读等。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一、科技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发射成功“两弹一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二、优秀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导入:展示一组有关科技成就图片,配以音乐《士兵突击》,引导学生欣赏。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组图片,其中有没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画面?有哪些?(原子弹爆炸、人造地球卫星、火箭发射、卫星返回、袁隆平、杨利伟……。)这一系列图片反映了建国后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部分成就和为这些成就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成就,看看它们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让我们走进这些优秀的科学家,看看我们又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展示课题)课题一、原子弹、导弹的研制:1、原子弹爆炸成功: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上曾经震撼人心的一刻!(播放视频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一声巨响,宣告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那么究竟什么是原子弹呢?(试探学生对此的反应)原子弹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有谁知道世界上最早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是谁?(美国)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各国拥有原子弹的历史。(出示各国拥有原子弹的时间)法国下还缺了一行,是哪个国家?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世界第5)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不是世界第一,但也处在世界的前列。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但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让我们首先来看两段材料。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讨论后请代表发言。(讨论、回答:帝国主义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进行核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