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为唐朝著名文学家李白的诗作,据《全唐诗》记载,共3349首,是唐代最著名的诗集之一。本文是其中一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行为准则的故事。细节生动具体,较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可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追求真善美的态度。二、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够通过文学形式传递思想感情。2.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诗歌内涵,深入剖析诗歌所传递的道德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3.培养学生擅长分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4.引导学生被诗歌感染,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个性与情感的发展。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文学创作形式传递思想感情。2.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诗歌内涵,深入剖析诗歌所传递的道德观。3.阅读理解与写作。四、教学方法1.主题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4.问题导入法5.讨论法6.分组分户任务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问题导入法请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或遇到过某个人在遵循自己的原则或守则,而做出看似极其不顺眼的行为?2.学生自主阅读,把握整体感受。请学生自主阅读诗歌,阅读后感性地说说自己对这篇诗歌的整体印象。(二)探究1.分组分户任务法请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讨论相应的问题:(1)第一组:谁是王戎?哪里有赤壁?(2)第二组:诗歌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念?(3)第三组:诗歌中的“拂拂”指什么?(4)第四组:通过这篇诗歌能够意识到什么?2.发散思维,整合思考请组长宣布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借助PPT整理出共识,展示给全班师生做讲解:“王戎何人?(…)李白时辈远,并无交游,却以此诗写来与王戎推心置腹。”(这里要求学生诠释“人之交接”的深度、质量与概念,体味“志同道合”的默契与理解。)(三)归纳1.大合唱,找出诗歌中的重要语言点。请全班一起合唱本诗,并根据此诗歌内容,让学生集体探讨能独立存在的语言点。2.讨论性试验,感受诗的意境。请学生以诗意来书写一件生活中的事情或感受,然后和全班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感受,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四)评价阅读评价、写作评价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识和感受,给出相关评论或评述。最后,再给学生写一篇文章的练习作业,让学生通过对《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思考来展现自己的文采与感性。六、作业1.作文:《我眼中的拂拂之风》文化融入或全球化问题。2.完成《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