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与作⽤(⼀)课程的性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向汽车维修企业汽车机电维修岗位,培养学⽣检修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能⼒,是汽车类各专业的核⼼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以职业⾏动为导向,基于⼯作过程的项⽬化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运⾏以⼯作任务为⽬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教学做⼀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通过学⽣主动和全⾯的学习完成课程⽬标要求。(⼆)课程的作⽤通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学习,使学⽣具有专业能⼒、社会能⼒与⽅法能⼒三⽅⾯能⼒⽬标。该课程的学习需《机械制图》、《汽车维护》等前续课程的⽀持,同时⽀撑《汽车综合故障诊断》等后续课程的学习。⼆、课程⽬标(⼀)专业能⼒1.具有制定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维护、故障诊断和修理作业计划的能⼒。2.具有正确进⾏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各组成部分及总体的检测与调整的能⼒。3.具有正确进⾏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的能⼒。4.具有分析与描述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作过程并诊断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的能⼒。5.具有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的能⼒(⼆)社会能⼒1.具有较强的岗位安全责任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经济意识。2.具有作业⼩组团结,沟通协作能⼒。3.具有良好的创新能⼒、⼼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4.具有独⽴学习、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能⼒、处理信息的能⼒。(三)⽅法能⼒1.具有从个案中找到共性,总结规律,积累经验的能⼒。2.具有举⼀反三,检修不同车辆的能⼒。3.具有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学习的能⼒。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通过汽车维修企业调研,对汽车机电维修岗位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项⽬进⾏分析,结合学⽣技能、知识的认知规律,以汽车发动机机械检修过程中的典型故障检修为载体,将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项⽬分解为具有完整⼯作过程的6个学习任务,将6个学习任务进⾏教学设计转化为6个学习情境,并按照职业能⼒的成长过程对学习任务进⾏合理排序。以故障检修为载体,使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的性并能激发学⽣的兴趣,课程教学采⽤⾏动导向教学,通过学⽣主动全⾯的学习,培养学⽣的职业能⼒。课程教学内容及建议学时如表1所⽰。表3-1、《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教学内容及建议学时四、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根据岗位需要,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制定了《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6个学习情境的能⼒⽬标及学习内容等,如表4-1所⽰。表4-1、学习情境⼀描述表4-2、学习情境⼆描述表4-3、学习情境三描述表4-4、学习情境四描述表4-5、学习情境五描述表4-6、学习情境六描述五、课程教学条件(⼀)团队规模基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和汽车电⼦技术专业每届8个教学班的规模,专兼职教师6⼈左右,其中专职教师4⼈,兼职教师2⼈,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及能⼒要求第⼀学历所学专业为机械类、电⼦类、汽车类等专业,获得学⼠学位以上学位或同等学历,具有⼀定的汽车维修企业⼯作或企业挂职实践经验,熟悉典型车系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结构、⼯作原理,具有较强的汽车机械系统故障检修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承担理论实践⼀体化、⼯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三)课程负责⼈要求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硕⼠以上学位,从事《汽车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教学5年以上(从⾏业、企业调⼊的3年以上),具有较⾼的专业知识⽔平,有较强的汽车机械系统故障检修能⼒,有⼀定的企业实践经历与经验,能积极主动地承担各种教学任务的“双师”素质专职教师。(四)兼职教师要求在汽车机电维修岗位⼯作累计5年以上,了解汽车机械系统的结构及⼯作原理,具有丰富的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检修的实践经验,有⼀定的教学经验,能够协助专业教师或独⽴承担理论实践⼀体化、⼯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五)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开设本课程所需的实验实训室及其设备配置情况如表5-3所⽰。表5-1、实训室及其设备配置情况(六)教学资源基本要求1.教育部⾼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