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初年的统治措施和影响。2.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理解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3.对比秦朝,认识汉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4.结合史料,能够概述“光武中兴”“豪强地主”“黄巾起义”基本历史概念,体会其蕴含的社会矛盾,概括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5.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自主预习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2.“文景之治”(1)统治思想:。(2)表现:。3.汉初制度(1)“汉承秦制”:。(2)郡国并行制及其危害:。二、西汉的强盛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1)。(2)。(3)。(4)。(5)。2.经济上(1)。(2)。(3)。(4)。3.思想上(1)。(2)。4.稳固边疆、开拓疆域(1)。(2)。(3)。三、东汉的兴衰1.西汉灭亡:。2.王莽政权:。3.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实现了全国统一。4.“光武中兴”(1)政治上,。(2)经济上,。(3)思想上,。5.东汉的衰亡(1)。(2)。(3)。(4)。(5)。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2.文学:。3.医学和科技:。核心素养专练一、选择题1.西汉前期出现经济稳定恢复的状态的原因是()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③“与民生息”政策取得成效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③④2.为解决王国问题,体现贾谊“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而采取的措施是()A.武力削藩B.设置刺史C.颁布“推恩令”D.建立郡县3.中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地方势力的削弱B.废除三公九卿制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4.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推荐选拔地方优秀人才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向汉武帝提出了()A.天人感应的学说B.君权神授的思想C.独尊儒术的建议D.崇尚法治的主张6.在汉、匈交战期间,西域曾是双方争夺的地区。汉朝所称的西域,原来主要是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汉中期以后,西域的概念扩大,今中亚及其以西地区皆称西域。与这一认识变化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B.汉武帝出兵击南越C.汉元帝时昭君出塞D.开通海上丝绸之路7.“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田地,这两个地区竟没人敢认真执行。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连年战争实无良田可言B.豪强地主多为功臣皇亲C.地方官吏大都贪污腐败D.检核制度早已形同虚设8.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A.实地调查B.文献查阅C.道听途说D.考古发掘9.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A.重实用B.重理论C.重民众D.重实验二、非选择题10.探究问题。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参考答案1.D2.C3.C4.A5.C6.A7.B8.A9.A10.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结合史实,逻辑合理。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如:假定为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到西域实地考察研究;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如答从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上来旁证,或其他合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