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中历史专题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复习学案人民版必修1【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学提纲】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________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2)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________召开会议。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________________转变的重大问题。2.新中国的筹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前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3.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接受《__________》为施政纲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________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1)一届人大的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原则。(2)意义: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第一部__________类型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1)背景:1954年,由于第一届人大召开,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__________________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2)确立: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指出,为了巩固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________和共同发展。2.确立(1)《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________________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此后,全国有条件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逐步成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________自治区成立。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________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__________。【探究一】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明确主张保留民主党派,不搞一党制,实行多党合作。当时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党派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现在可以解散了。毛泽东得知后,主张“继续发展”各民主党派。早在1950年6月,毛泽东就说过“只要谁肯真正为人民效力,在人民还有困难的时期内确实帮了忙,做了好事,并且是一贯地做下去,并不半途而废,那么,人民和人民政府没有理由不要他的。”这里所说的,实际上就是各民主党派可以长期共存的政治基础。材料二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请回答:(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如何确立的?其基础是什么?(2)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