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第二课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重点: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根源及表现,并从中总结出改革的原因。逐渐形成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政策因素对一国政治的巨大影响。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拗相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人物形象1、立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2、为官一任,造福一方3、《言事书》——请求变法4、“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意志坚定,性情执拗幸运的是,王安石遇到的是一个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宋神宗。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掀起了变法的浪潮。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请思考: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积极开源。“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二、变法目的和性质1、时间:1069年。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中心:富国(理财)。4、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5、性质: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三、变法措施1、具体措施:措施内容作用(富国)理财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两次借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募由州县充役,征收所需募役的费减轻了农民的差措施役法用。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扩大了生产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其工料由分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按划分等级,作为的依据。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市易法政府设立,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均输法发运使必须了解和北宋情况,在采购,以节省和。增加政府收入(强兵)军事措施保甲法每十家农户为,农闲时保丁、练习技艺,夜间。减轻财政负担将兵法对原来禁军进行,淘汰,进行训练;设置专门的将官。加强了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