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9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工作重点的转移■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改革:从农村到城市■资料卡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到1977年,农民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各地。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不少地方的农民开始试行包产到组。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会议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会议要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学习思考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资料卡片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学习思考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