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上水”的成因主备教师:董诗平【学习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喀斯特作用的四个基本条件。2: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前先学】1.喀斯特地貌:是有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2.喀斯特作用指含有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淀积作用。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4.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圈层自然条件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问题与例题】问题:请你具体说说地球各圈层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并分析喀斯特地貌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后要求:“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喀斯特地貌著称的桂林旅游区,不仅有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以灵渠——中国最早的运河为代表的诸多人文景观,加之便捷的交通、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据报道,在2000年国家旅游“黄金周”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旅游区旅客比1999年增加了三成,旅游收入是1999年的两倍,成为该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1)桂林山水的游览价值在于()A.山水的景观美B.野生动物的多样性C.对地貌、水文成因的科学研究D.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2)桂林著名的山水秀色是在可溶性石灰岩地区广泛发育而成的。由于处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的______作用形成了______、______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3)从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可知,这一地区在地质史上应属于______环境。讲评:本题综合性较强,涉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形成,以及化学知识和地球演化史知识。桂林山水属地质地貌景观,侧重于山水景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溶蚀的结果,其景观有峰林、溶洞、天生桥等。解答:(1)AC(2)侵蚀(溶蚀)峰林溶洞CaCO3+H2O+CO2=Ca(HCO3)2(3)温暖浅海【课内检测】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A.风力的搬运作用B.风力的侵蚀作用C.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D.冰川的侵蚀作用2.侵蚀作用中强大而普遍的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波浪侵蚀D.冰川侵蚀3.下列形态不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A.峰林B.角峰C.落水洞D.石笋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C.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D.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B.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C.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D.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课堂小结】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2.喀斯特作用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圈层自然条件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课后作业】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B.流水的冲刷作用C.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D.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B.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C.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D.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石柱、峰林、溶蚀洼地B.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C.石柱、石钟乳、地下河D.孤峰、溶洞、落水洞4.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A黄土高原的成因B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C华北平原D山麓冲积扇6.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B.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C.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