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课程标准]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一、罗马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1.建立(1)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2)后来,基督教分裂成东西两派,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又称罗马教会,最高统治者为教皇,最高统治机构为罗马教廷。2.全盛时期(1)时间:11世纪初~13世纪末。(2)概况:整个西欧和中欧都归教皇统辖。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控制各国的司法。罗马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集团。[教材互补]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国王到农奴,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出生到去世,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岳麓版)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日渐专制。首先,教会加紧了对人们思想信仰的控制。……其次,教会神职人员生活腐化,道德败坏。……最后,教会贪婪成性,疯狂敛财。(人民版)[重点精讲]宗教改革的原因:16世纪,西欧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当时,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为了自身利益,竭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社会其他阶层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掀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史称宗教改革。深化探究材料一德意志皇帝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沙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据说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思考该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卡诺莎之辱”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王权屈从于教权。材料二图一图二图三思考(1)材料中三幅图画反映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哪些表现?(2)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经济上,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使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思想方面,天主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在。(2)天主教会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成为众矢之的。二、异端派别和人文主义思潮1.背景(1)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与罗马教廷的矛盾日益突出。(2)教会日益腐朽,与各国国王、贵族以及手工业者、农民的矛盾日益激化起来。(3)随着西欧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逐步形成,人民要求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保证经济利益,促使王权尽力摆脱教权的控制。(4)西班牙、法国等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教会置于君权控制之下。2.异端派别(1)在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市民中不断出现被斥为异端的派别。(2)14~15世纪,著名的异端运动有英国的威克里夫运动和捷克的胡司运动。反对神职人员聚敛财富、生活腐化、主张简化仪式、抵制教会的捐税。(3)在历史上起了改革先驱的作用。3.人文主义思潮(1)兴起:兴起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主导,以文学艺术形式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要求。(2)内容:主张人唯有靠信上帝之心,通过与上帝交往才能得救;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3)作用:严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铺垫。[概念阐释]宗教异端: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于是酝酿出反教会的市民“异端”思想。市民的“异端”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的合法权威,反映了市民阶级建立“民族教会”或“廉价教会”的愿望,为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遗产。[重点精讲]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会采取宗教“异端”的方式?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比较幼稚,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不得不借助宗教力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只能通过宗教“异端”的方式。[归纳总结]16世纪前后,哪些现象冲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统治地位?(1)各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2)专制君主、贵族、商人、新兴资产阶级、贫民等各阶级阶层都反对教会的经济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