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使用说明】1.依据知识结构,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2.认真研究合作探究题目,在课本上勾划好,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以备小组探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牢固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能力目标:从生产力角度把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情感目标:古代中国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结构】一、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________经济向__________经济的发展。2、约1万年前,农耕经济在和出现并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互相交融。3、以种植业为主、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耕作技术)1、原始社会:是原始耕作方式之一,其主要劳动工具有、、、骨耜、石镰等。2、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逐渐代替了过去石制、骨制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农业生产效率。4、借用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5、唐代:长江下游一代早已出现了,它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6、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灌溉工具有、等。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原因:①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②生产力提高的推动。(2)概况:①原始社会: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②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③汉代: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④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较为著名的是东汉时期,汉明帝派治理黄河,取得明显成效。⑤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就是其中的代表。⑥农学理论:中国古代农学著作370多种,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变化)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千耦其耘:(1)产生原因: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很低。(2)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是奴隶的集体劳动。3、春秋时期:个体农耕:(1)产生原因:①生产工具的进步;②耕作技术的进步;③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点:①稳定性: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②落后性: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③脆弱性:天灾人祸易使之破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合作探究】1、中国农业的起源有哪些特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2、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3、归纳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进?4、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5、从自耕农特点看中国人的意识(选做题)。【重难点阐释】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形成发展原因:①我国古代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是根本因素;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③社会经济条件(指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等)是重要原因;④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当堂检测】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A、猪的骸骨B、稻谷遗存C、炭化谷粒D、贮粮窖穴2、下列对原始农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产工具的发明是原始农业的基础B、农作物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C、采集经济是原始农业的基础D、农畜饲养业成为原始农业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