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自主学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和目的(1)背景:艰苦的国内战争:①政治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反扑和扼杀。②经济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极度困难,特别粮食严重短缺。(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后来又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内容和特征(1)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配给制。(2)特征: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两种特色,背离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3.评价: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赢得战争的胜利,巩固政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决定调整政策。2.目的:稳定政权,实现过渡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2)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三.“斯大林模式”1.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2.背景:苏联成立;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帝国主义包围封锁;3.内容:(1)工业建设:优先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建设: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4.评价:成就与弊端(1)性质(特点):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利:①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弊: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④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摘自《苏联史》材料二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三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