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平衡常数(第一课时)教案选修四授课人: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杜春玲时间:2008年3月22日地点:厦门一中课型:新授课教材:《化学反应原理》鲁教版【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是为2008年全国第三届课改实验区成果汇报展示课进行的设计,所用教材为鲁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所授内容为“化学平衡常数”,比较抽象,注重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化学,是纯理论课。如何进行设计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平衡常数,清楚引入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呢?首先我对照课标并结合鲁教版、苏教版的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并在电话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设计,设计中突出了问题探究、实验探究等活动,旨在将枯燥的只是变得有趣。在教研室赵玉玲老师,特级教师郭爱青老师、相佃国主任,马建新老师及我组孙传梅等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最终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大板块:1、K的定义及表达式;2、K的意义;3、K的影响因素。每个板块都精心设计了活动探究或实验探究,所编写的探究内容及练习在3个板块的教学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活动内容及练习的选编原则是既复习旧知,又能有效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而且不失时机地进入下一板块的讨论。例如:板块1中,设计表格探究,旨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K的定义及表达式,已达到对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对比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同时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对同一反应,1、T一定,K是常数;2、K的数值与T有关;3、K的大小与起始物质及起始物质的浓度无关)。通过巩固练习对K的表达式的书写及相应计算进行了强化,并及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出K的意义,为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此处设计了动画,直观的表述了Q和K的不同及关系。由于板块1中仅仅是从数据处理中得出T对K有影响。因此在板块3的教学中设计了实验探究,从定性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并且选取了与板块1探究活动中热效应相反的反应,让学生在此又回归到第一个活动探究的例子,尽量做到一个模版多种功能(由于缺少数据,所以要正确编写数据成为设计时的难点)。最后通过练习,由学生自行总结出K的书写时的注意事项。整个设计突出了学生活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能正确书写给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实验用品】2支充有NO2、N2O4平衡混合气的密闭容器、烧杯、热水【教学过程】(说明:由于可逆符号上传时丢失,故先用⇔代替,望见谅)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1、【提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2、【投影】“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1、思考并回答2、阅读定义,强化理解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激疑导课【引言】化学平衡状态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此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此时各物质的浓度间存在着更为微妙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听讲、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讲授新课板块1K的定义及表达式1、【投影】“活动探究”(见学案)2、说明c0(B)、c(B)、[B]的表示意义3、【活动指导】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处理、汇总数据4、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探究1、了解c0(B)、c(B)、[B]等符号表示的意义2、处理数据3、分析数据,讨论得出结论4、练习“试一试”,进一步理解K的定义及表达式的书写、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合作意识。K的表达式的书5、【追问】该反应的K有单位吗?6、引导学生做“试一试”,小结K的单位及K的定义、表达式7、【投影】“巩固练习”了解单位问题。5、练习写,同时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