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明治维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概述明治政府建立新体制的主要措施;分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归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了解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的背景、作用;理解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认识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一、明治维新1.政治:废藩置县,改革封建等级制度(1)废藩置县①目的:消灭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②内容:1871年,明治政府发布《废藩置县诏书》,废除藩国制度,将全日本划分为3府(东京、大阪、京都)72县(后并为40多个县),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府、县知事管理。③作用:封建领主制被废除,实现了真正的集中统一,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改革封建等级制度①内容:1869-1876年,明治政府改革了旧的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武士的特权。除皇族外的全国居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华族(原公卿、大名)、士族(原武士)、平民(原农、工、商和贱民),各等级间可自由通婚。②作用:促使华族和士族转化为新地主和资产阶级,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名师指津]“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2.经济: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改革土地制度①内容:允许土地买卖,确认了土地私有;进行地税改革。②作用: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因负担过重而失地破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2)殖产兴业①目的: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大力推行殖产兴业,设立工部省和内务省,制定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方针。②阶段:a.示范阶段,明治政府采用“官营示范”方针,由国家出资大办官营企业,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私人企业作“示范”。b.扶植阶段,1880年,明治政府颁布“处理”国营企业条例,将大部分国营企业以低价、无息、分期付款的方式卖给与国家有密切关系并拥有特权的大资本家。③作用:殖产兴业政策使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工业近代化。[名师指津]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而关键又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3.文教:文明开化,教育兴国(1)内容①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主管教育行政,派出考察团去欧洲考察学制等,仿照欧美制定了一套教育制度。②1872年,日本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法令——《学制》,确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一套完整的学校体制。1873年,又决定振兴实业教育。③重视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和派学生出国留学。国家还大力扶植私立学校。(2)作用:明治政府创办的各类学校,为日本近代化培养了大批人才,本国大学毕业生和留学生逐步取代了聘请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1)目的:建立一支强大的新式军队作为富国强兵政策的重心。(2)措施①1871年,政府发布建立近卫军诏令,建立保卫天皇的近卫军——“亲兵”。②1872年,发布《征兵诏书》,仿照欧美国家,实行征兵制。旧军队全部被解散,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新式常备军。新式军队称为“皇军”。(3)作用:成为镇压人民和向外侵略的强大工具。[深度认为]日本通过改革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成为军事强国,但是它强调的忠君、尚武精神,使这支部队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并逐渐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二、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性质: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领导的改革。2.局限(1)用新地主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领主所有制,用中央集权的天皇专制代替了分散割据的幕藩体制,用新的等级代替了旧的封建等级。(2)明治政府发展带有封建性的垄断国家资本和特权财阀资本主义,把日本最终变成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