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庆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复习导学案岳麓版必修1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学习目标】1、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2、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3、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重点难点】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自主学习】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划分的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2、四大经济区(1)和山西①地理概念:属于黄河流域;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山东(历史上被为中原,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包括现在的山西、陕西和四川等地区)②特点:(主要产业、地位及其原因)A、是传统的农业区(主要产业),导入:B、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原因),C、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地位)。(2)江南①地理概念:和长江以南②特点:A、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原始森林覆盖,不利开发B、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C、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3)龙门碣古以北①地理概念: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②特点:A、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产业)。经济实十分有限(地位)。B、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长期对峙交流,汇合成互补、互利的统一整体。3、全国经济区域的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天灾人祸(自然灾害、政治动乱)2、三次高潮(1)第一次高潮:①原因:A、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B、东晋政权在南方建立②特点:汉族南迁,少数民族内迁(表现: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60%)③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推动江南经济的开发(初步开发)。(2)第二次高潮:(中唐)①原因: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②特点: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③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大为提高,逐渐超过北方。(3)第三次高潮:①原因:靖康之变②影响: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强于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3、影响:(1)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2)促进了南北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合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大量过去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本来蕴涵着发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4)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加实力(政治重心南移对经济的影响)(5)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支江南经济的发展(6)江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2、过程:(1):江南经济的初步开发,南北趋向平衡(2):南方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方经济强于北方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之美称;产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3、影响:(1)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宋起,江浙地区成为人才密布区。“财赋之地,人文渊薮”(2)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合作探究】1、看书填表,总结四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