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目标导航]1.了解德国闪击波兰和苏联建立所谓“东方战线”。2.理解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难点)。3.理解不列颠之战(重点)。一、德国闪击波兰1.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按照“白色方案”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波兰亡国:英法宣而不战,波兰孤军奋战,不久波兰灭亡。3.德国法西斯的残酷统治:德国法西斯对波兰人尤其是犹太人实行残酷统治,如奥斯威辛集中营杀害犹太人超过100万。[思维点拨]1.德国首先进攻波兰的目的:侵占波兰,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同时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2.“西线无战事”是绥靖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体现。英法企图以妥协退让来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时企图祸水东引,使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两败俱伤。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1.背景(1)从1939年3月起,英、法、苏为共同制止法西斯侵略进行谈判,无果而终。(2)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对对方采取侵略行为,同时附加了划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的议定书。2.建立: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采取出兵强占、最后通牒、战争等方式,把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三、德国闪击北欧、西欧1.闪击北欧:1940年4月9日占领丹麦、挪威。2.闪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动进攻,不久三国投降。3.敦刻尔克大撤退(1)原因:德军把英法联军约40万人围困在敦刻尔克。(2)经过:英国实施了“发电机计划”,在近10天的时间里,共撤出了约34万人。4.法国投降1940年6月16日,主张投降的贝当组成新政府,随后迁都南部的维希成立了卖国的维希政府,1940年6月17日,戴高乐在伦敦树起“自由法国”的旗帜。[深化理解]法国战败的因素一是法国长期以来对德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二是法国过分依赖法德边境的马奇诺防线而消极防御;三是德军闪电战术的进攻;四是法国准备不充分,指挥不当。四、不列颠之战1.背景: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垮台,丘吉尔组成新政府,领导军民决心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2.概况: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英国,企图以战逼和;为对付空袭,英国人民积极参与,有效配合飞行员作战;新发明的雷达使英军取得了战斗的先机。3.地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4.结果:英国取胜,迫使希特勒取消登陆入侵计划。[归纳总结]1.入侵英国的失败,使德军面临两线作战的可能,也沉重打击了希特勒对外扩张的野心。2.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在丘吉尔的坚强领导下,英国军民取得了空战的胜利,迫使希特勒取消了登陆入侵计划。[史论要旨]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虽然使苏联暂时不被拖入战争,但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法国迅速败亡,主要在于长期推行对德绥靖政策和消极防御的落后军事战略。知识图示主题英国对法西斯政策的变化史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张伯伦1938年9月27日的广播讲话史料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史料解读](1)说明张伯伦领导的英国政府面对法西斯侵略执行妥协投降的绥靖政策,期望通过牺牲小国的利益,达到维持暂时和平的目的。(2)说明丘吉尔政府面对法西斯侵略,决心抵抗,表明英国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问题思考](1)概括史料一中张伯伦的主要主张,分析他持这种主张的主要原因。答案主张:只要不牺牲英国利益,不使英国卷入战争,就可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保证英国的利益,如果因小国的利益而卷入战争,只能使英国受到更大的利益损害。主要原因:当时英国还没有受到德国法西斯的直接进攻。(2)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