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欧洲的君主专制学习目标:认识君主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1.重点:掌握路易十四和彼得一世的统治措施和影响。2.难点:了解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及特点。教材整理1中世纪的封建制度1.欧洲进入封建社会(1)标志: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阶段。(2)特征①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都是分散的。②天主教会的势力遍及欧洲各地。2.国王权力受到制约(1)教会制约王权:教会不仅拥有精神权力,而且拥有世俗权力,国王的权力受到教皇的制约。(2)贵族限制王权:国王不能在贵族领地内直接向人民征税。(3)自治城市削弱王权:一些城市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和财政系统,其内部管理不受国王或大封建领主的干预。[深度点拨]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1)政治上①天主教会拥有精神力和世俗权力,国王的权力受到教皇的制约。②欧洲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2)经济上①国王把全国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贵族,但国王不能在贵族领地内直接向人民征税。②城市是工商业中心,但城市的内部管理不受国王或大封建领主的干预。(3)军事上:国王的军队规模很小,遇有战事,需召集贵族封臣带领他们的士兵参战。教材整理2新君主国1.兴起从15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一批集权国家,被称为“新君主国”。2.特征(1)王权高度集中:以西班牙、英国、法国为典型代表。(2)确立国家疆域:打破了封建割据局面,确立了比较明确的国家疆域。(3)民族国家形成:领土明确的国家开始形成。(4)建立常备武装:建立常备军,使其成为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的有力保障。3.作用“新君主”扩大并巩固了王权,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轻巧识记]图解新君主国的特征教材整理3“朕即国家”1.时间:17世纪。2.代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3.措施政治削弱贵族权力,使其成为国王的仆人思想把天主教会变成听命于王权的组织,借助天主教会宣扬“王权神授”军事扩大常备军规模,建立常备警察部队经济采用国家管制的方式,发展制造业和外贸4.影响(1)积极: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巴黎引领着欧洲文化的潮流。(2)消极:路易十四统治末期,国力日衰,君主专制制度逐渐暴露出危机。[深度点拨]关于君主专制加强的认识(1)在近代早期的西欧,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其必然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王权保护;而国王结束分裂割据需要市民阶层(主要是资产阶级)的物质支持。因此,国王与新兴资产阶级结成对抗天主教会和封建割据势力的同盟,专制王权也因此得以强化。(2)专制统治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教材整理4沙皇专制1.背景: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2.过程(1)出现:伊凡四世时期①开始自称“沙皇”。②设立“缙绅会议”,统一制定全国的法律和经济政策;实行“特辖制”。③建立了禁卫军,镇压大贵族。(2)确立:彼得一世时期①对内实行欧化改革,对外极力扩张。②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贵族和教会成为沙皇政府的一部分。③坚决打击反对改革的贵族。④强化农奴制。3.影响(1)积极: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和强大的过程中,欧洲的君主专制统治起过进步作用。(2)消极: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深度点拨]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及评价(1)彼得一世的千秋功过①积极方面: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大;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早期的发展;有利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②消极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受君主个人因素影响大,积极作用难以持久。(2)评价:彼得一世改革开始了俄国的西化进程,这场改革是俄国强国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彼得一世改革并没有实行全盘西化,而是把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从而使沙皇专制成为代表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遍及欧洲,是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和精神支柱。它主要表现在:经济上,中世纪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拥有世俗权力;教权高于王权;思想上,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主宰。2.从15世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