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1积贫积弱的北宋互动课堂学案人民版选修1疏导引导1.关于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软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2.北宋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原因、措施和影响原因:赵匡胤和他的继承者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的教训。措施: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相互牵制;实行更戍法,加强对将士的防范。集中行政权,设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取消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财政权改归三司,宰相无权过问。影响:强化了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正确认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为求得苟安,在接受屈辱的条件下和辽签订的盟约,它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使宋辽双方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4.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④改革没有作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案例探究】宋代的中央官制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宰相——宋沿唐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尚书、门下列于外朝,中书设于禁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实际执政的宰相仍沿唐制,用同平章事名号,无定员,二人分日掌印。宋初仍用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相。964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赵普做宰相。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薛居正、吕余庆做副相,称参知政事,此后成为定制。枢密使——唐代宗时,开始设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朝廷机密。唐末,枢密使专权,造成祸乱。五代时,仍存枢密院掌管朝政。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控制了政权和军权。三司使——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三司使统领三部: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等事;度支掌管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等事;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权任甚重。全国统一后,宋太宗甚至曾亲自裁处。审刑院——宋太祖时,刑部复核各地大辟罪案。宋太宗时,又在禁中设置审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大理寺断复,再报审刑院详议成文,上奏皇帝。审刑院不归宰相统领,直属于皇帝。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如尚书、侍郎等供定薪之用,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虚衔,如学士、待制等,不是职务。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如枢密使、三司使等。活学巧用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引文的意思。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赵匡胤为巩固政权,曾经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答案:B2.阅读下列材料: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